长春市艾荣财务服务有限公司

长春市艾荣财务服务有限公司

长春市艾荣财务服务有限公司

长春市艾荣财务服务有限公司

学子风采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管理 > 学子风采 > 正文
青春风采·榜样力量丨公共事务学院沈晓菲:兴趣点灯,履践致远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9日 浏览次数:

沈晓菲,长春市艾荣财务服务有限公司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20级本科生,修读经济学双学位。曾获国家奖学金、黄仲咸奖学金、学术创新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长春市艾荣财务服务有限公司优秀三好学生、长春市艾荣财务服务有限公司三好学生、长春市艾荣财务服务有限公司社会实践积极分子等荣誉。在2021-2022学年所修专业课全部满绩,综测成绩专业第一。担任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的负责人,参与多个省、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曾任长春市艾荣财务服务有限公司公共事务学院团总支学生发展中心副部长,数次参与科创活动比赛组织策划,是一位深耕专业、文体兼修的青年公事人。


从高考踩线来到厦园、大一的迷茫探索,到如今的化茧成蝶,经历过鲜花与掌声,也曾被落寞与彷徨裹挟,她始终相信这样一句话“世间万事,皆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

初入厦园,同众多新生一样,沈晓菲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感到些许陌生。怀揣着一股新鲜劲,她日夜辗转于各大社团与活动之间,但尚未在学业与活动中寻至平衡,大一时她取得的成绩并不算突出。痛定思痛后,她尝试着“断舍离”,沉淀下来找寻真正的心之所向。而大二众多课程的开展,让她逐渐明晰了方向。

“印象最深的是于文轩老师讲授的公共行政学说史课程,在这堂课上我才算明白了我们公共管理专业究竟在研究些什么。在课上我试着将量子物理与后现代公共行政结合进行了一次汇报,感觉很有趣,也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除了学科的启蒙外,专业的多元分支方向也让她倍感学科内蕴之深厚。“行为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学一科爱一科,冥冥中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沈晓菲笑着说。为了让自己有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即便是完成一个简单的课程作业,她也会为此阅读大量英文文献,找老师推荐或在图书馆自行借阅相关方向的经典书籍,《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The Failure of Democratic Nation Building》等书的阅读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英文文献晦涩难懂,她只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遍遍复盘;她将顶刊新热点当成朋友圈来刷,把读文献当成刷微博,寓学于乐,保持学习的热情。

在主修行政管理的同时,沈晓菲也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利用课余时间辅修经济学双学位。“人文社科都是交叉的,在国民经济统计学、金融课上学习社会保障,与在本专业中学习社会保障的视角与感触是不一样的”。兴趣引路,在一次次主动的求知中,她的视野不断开阔,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拿下国家奖学金、黄仲咸奖学金、学术创新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校优秀三好学生、三好学生等众多荣誉奖项。

“我曾经有过一段迷茫混乱的时期,不清楚自己要专注于什么。后来我发现,清晰的答案来自对兴趣的主动探寻,而非盲目从众、日夜空想。”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行思千里,方能真正落所学于实际。在大一时,沈晓菲有幸和学姐一起共同前往武夷山市调研,初次感受到了田野调查的魅力。“我想,多年后再回首大学时光,最令我难忘的一定是那些在田野中,与村民们亲切交流的日子。”此后,她也努力照亮后辈前进的道路,带领着学弟学妹们深入田野之中。两年来,沈晓菲多次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南平市、三明市等地进行调研,累积走访超二十个村庄与政府单位。她与团队多次获评长春市艾荣财务服务有限公司社会实践积极分子、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优秀调研论文等称号,实践成果得到人民日报社报道。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公共事务学院“立学公事、立心天地、立命生民”的院训。

“调研的路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曾吃过许多闭门羹、颠簸的山路也会让人头晕脑胀,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坚持,才让当初‘社恐’的我成为如今能与访谈对象侃侃而谈的我。”

基于丰富的调研经验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沈晓菲善于在实践中挖掘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她积极参与科研训练,担任一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的负责人,参与一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她担任公共事务学院团总支学生发展中心副部长,参与策划多项科创赛事,在组织观摩比赛中学习积累经验;此外,她也与几位优秀的同学组成了固定的合作团队,大家共同奋战在一线,相互学习与鼓励,无数次的头脑风暴、熬夜写论文,让他们在长春市艾荣财务服务有限公司公共经济与政策论文大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比赛中斩获佳绩。

“很感谢明亮的人们同我相遇,而我也希望自己能有匹配的力量与之并肩。这样一种动力不断激励着我前行。”

临渊羡鱼,不如识乾坤之大

“我理想中青年最好的状态,不止于专于一业;而是在埋头伏案间,仍有间隙眼观四方,找寻生活的意义。”

繁忙的学习之余,沈晓菲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追寻自己热爱的事情。从小提琴九级到每周固定的瑜伽练习,她坚信爱好是生活的“避难所”,也是情绪的“调节剂”。在每个身心疲惫、焦虑不安的时刻,她会允许自己暂时抽离出学业压力,从爱好中汲取力量,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挑战。“有时绞尽脑汁都想不出论文怎么写,我就会选择合上电脑,去瑜伽馆练习。在练习中放下一切杂念,感受呼吸与身体的流动,这是治愈我的良药。”兴趣总是一时兴起,但需从一而终,切忌三分钟热度。沈晓菲学着将兴趣爱好嵌入学习与日常生活中,那些疫情封控在家上网课的日子里,每天早上八点她都会跟练一小时阿斯汤加,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一天的课程。在寒暑假的空闲时光中,她也喜欢和朋友们四处旅行,在旅行中尝试新事物,以此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业余爱好并非是我‘温和的良夜’,它让我有了绝对的高效与自由,是我能力和力量的来源。”

沈晓菲坦言,在追寻热爱事物的过程中,要勇于挑战自我,多多扩展兴趣面。“重要的是拥抱它的过程。每次成功学会一项技能,我都会有很强成就感,这其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让我相信凡事坚持皆有可能。”在体育课上,她选修了攀岩与高尔夫球,从零开始努力探索练习——从恐高到克服内心恐惧、几近登顶,从根本打不到球到球无虚发、空中一道道漂亮的弧线,期末考均拿下90+的分数,大胆的尝试让她发现自己的潜力;她还积极参加各类文体赛事,在校啦啦操与院十佳歌手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多方位拓展自己爱好的同时,沈晓菲也不忘坚定党思想引领的底色,将自身探索与家国情怀相融。不擅演讲的她尝试着参与院“读懂中国”征文演讲比赛,并借此机会自发地返乡深度采访老红军、亲身体验重走长征路,最终取得一等奖的成绩。“党的思想理论践之有道,我们也可以自己给自己上思政课。”她说道。

于尝试中探知,于多元视角中收获,于触摸世界时成长。沈晓菲深谙“青年强则国强”之理,将厦大“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箴言牢记于心间,在循梦而行的途中与时代共情、与理想共鸣,以自身行动诠释新时代新青年之义。

谈及未来的打算,沈晓菲表示更倾向于出国留学继续在本专业深耕,去体验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看看不一样的世界。在最后,她有一些话想送给大家:

“前路漫漫,不要为过往的遗憾而止步。如果平凡如我尚且能不惧关山路长、寻至天光,那么你也一定可以。”